端午|走進紀念館傳承家國情懷
今天,許多父母帶著孩子,年輕人三五成群,老人互相攙扶,走進紀念館“觸摸”歷史,體悟“有國才有家”。
“讓愛國情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”
早晨7點,蘇州的趙先生帶著7歲的兒子來到紀念館門口等候。趙先生說:“端午是傳承家國情懷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希望孩子通過了解歷史、感悟和平理解愛國的含義。”
上午8:30,江東門的鐘聲響起。來自無錫的12歲女孩王思詩參與撞鐘儀式,她說:“鐘聲響起的那一刻,我在心中告訴自己要牢記歷史、好好學習。”
來自北京的姐弟倆翻看“鐵書”,姐姐王雨晨今年上初一,她指著“鐵書”上的名字對身旁的弟弟說:“他們的背后是和我們一樣的家庭,歷史鐵證如山,我們不能忘記?!?/p>
來自安徽亳州的一對母子共同誦讀《拉貝日記》。12歲的苗嘉祥挺直背脊,一字一句念道。母親孫華麗說:“這樣莊重又不失溫情的儀式讓孩子慢慢理解什么是歷史?!?/p>
“銘記歷史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”
《我和我的祖國》《如愿》《黃河大合唱》等旋律緩緩流淌,觀眾紛紛駐足聆聽,輕聲跟唱,對祖國的熱愛對和平的期許化作無需言語的共鳴。
聽到熟悉的旋律響起,來自四川的辛女士記錄下這一刻,她說:“參觀史實展時內心的壓抑隨著琴聲漸漸得到舒緩,愿我們的祖國山河無恙、煙火尋常?!?/p>
來自山東的高一學生曹蟈蟈接力誦讀日記,他說:“參觀‘三個必勝’史實展后,我真切感受到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的艱辛與偉大。端午是承載民族精神的節(jié)日,銘記歷史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?!?/p>
5年前黃皓文第一次參觀紀念館,5年后讀大學的他帶著女友再次來到紀念館。他說:“每一次參觀更添一份愛國情懷,我們要努力學習知識,借用屈原的一句話: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’。”
“參觀紀念館對愛國有更沉重的理解”
觀眾留言中的愛國情懷力透紙背。在眾多留言中,一名年僅10歲的學生寫道:“站在紀念館中,我想到了端午節(jié)的意義。端午節(jié)紀念屈原,是對愛國精神的傳承;而參觀紀念館,則讓我對‘愛國’有了更沉重的理解?!?/p>
一位來自河北的觀眾在6個小時的高鐵上閱讀張純如撰寫的書籍,她寫道:“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南京。在來之前,我在六個小時的高鐵上,讀了張純如《南京大屠殺》,大概讀到第四章,她的文字樸實卻有著很強的吸引力,推薦大家都去看一看。我認為南京是一座重生的城市、一座重新閃耀著的城市……”
今天是一位內蒙古觀眾的生日,她把參觀紀念館作為最好的禮物。
在紀念館中,一幕幕動人畫面正在上演,觀眾用自己的方式續(xù)寫家國情懷。